芒种火烧天,夏至雨涟涟。芒种的到来意味着仲夏时节正式拉开帷, 气温显著升高的同时雨水量也将会增多。防暑的同时也要注意祛湿,宝妈们担心的孩子积食、湿疹问题都与“湿气”有关,今天我们来详细了解湿气那些事儿。

湿,在中医属于六邪之一,所谓六邪,就是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。在正常的范围内,这六种物质叫做六气,也就是正常的气候现象,但是,当出现异常增长导致疾病发生时,这六种物质便成了致病原因,也就变成了六邪。而湿是这六邪中最为特殊的物质,它既是致病原因(外湿),又是病理产物(内湿)。

所谓的致病原因,就是指外湿,也就是自然界的湿气,这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原因,湿气会通过接触人体的各种方式影响人体机能,让人出现疲倦乏力,身体困重,口淡胃口不好,大便溏烂等等不适。

所谓的病理产物,就是指内湿,也就是人体自身产生的湿,这是因为人体机能低下导致出现废物的堆积,简单一点讲,就是人的脾胃功能减弱,导致其运化水湿功能下降,水湿运化不健,就容易水湿积聚,导致人体出现湿阻中焦的情况,如疲倦乏力,胃口不好,甚至会出现恶心干呕等等症状。

而外湿和内湿并不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明确地去界定,这是因为两者的治病原因的本质的一致的,那就是脾胃的虚弱。对于小孩子来说,脾胃虚弱是生理现象,所谓的“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”是小孩子的生理特点,因此,小孩子容易食积,容易生湿,家长们实在无需焦虑紧张,平常心待之即可。

但是,我们说的平常心是指不要焦虑的心态,不是放任自流的态度,所谓的“在战略上藐视它,在战术上重视它。”对于容易湿滞的情况,我们还是要充分重视,以免陷入“脾虚生湿、湿滞碍脾”的恶性循环。

那么怎么祛湿呢

1、外环境干燥

外湿引动内湿的情况非常常见。因此一到回南天或者梅雨季节,老、少妈妈们总会各出奇招,尽量地将室内出水的地板、流汗的墙壁擦干。

1) 地板:一般来说,潮湿的天气是不拖地的,但是很多时候因为湿气容易惹尘,黏糊糊脏兮兮的地板让人忍无可忍,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,小孩在地板上摸爬滚打,怎么破?热水甚至是滚烫的水拖地,这样蒸发得快,但是蒸发得再快也不如拧的干,所以综合起来就是热水拖地、拖把要尽量拧干。

2) 空气:空气有吸湿的炭盒,但是就算盒子吸出来满满一盒子水,空气中还是黏糊糊的。当然有加湿器就有吸湿器,有很多空气净化器带吸湿功能。但是,空气净化器这几年还没有普及到南方的家庭,咋办?有一种家家都有的——空调,所有的空调都有除湿功能。在你出门上班之前,将空调定时在你回到家之前的三个小时,开始除湿功能,等你回到家,就能给你一个相对干爽的环境了。当然了,如果家里有小孩,就要选择在带着小孩出去遛弯的时候开除湿,没有太特殊的原因,只是回南天或者梅雨季节的时候温度依然不高,空调除湿室温仍然有些低。

3) 衣物:回南天的衣服晾在阳台上,永远都是黏糊糊湿哒哒的,所以,这个时候除湿利器就要出动了,那就是衣物烘干机。衣物一定要烘干,尤其是贴身的衣物,否则小朋友有时候会出现腹股沟湿疹,肛门湿疹或者是红屁股等。如果家里没有烘干机,或者是家里没地方放下烘干机这个大家伙,那么小内裤就用电吹风吹干就好,如果大件衣物就铺在床上用电热毯烘干。

2、内环境祛湿

内环境当然指的就是体内了。体内的干燥不是真的去烘干,而是指脾胃健运,能够运化水湿,不至于积水成饮、积湿成痰。内环境的干燥首先要健脾,其次就是渗湿或者利湿,对于身体较差的人,也许耐受不了利湿药物的滑利,那就渗湿,慢慢将湿淡渗出来。

祛湿小贴士

1) 赤小豆薏米粥:这个是最经典的利湿的食疗方,但是要注意的是赤小豆不是红豆,赤小豆偏细长,而且不容易煮烂,红豆没有赤小豆的利湿的功效的,所以在做这个粥时,最好还是用赤小豆而不是用红豆代替。

2) 土茯苓煲龟:这也是广东地区经典的利湿的食疗方,土茯苓30克、水鱼一只、陈皮5克,加水适量,煮2小时,调味后即可食用,若是湿气严重,还可以加上薏米芡实。

3) 藿香茶:顾名思义就是用藿香泡茶,大人一般10克,小朋友5克就行,泡水当茶喝,对于那些浑身困重,头晕困倦效果比较好。

当然了,这些都只是在潮湿的季节临时处理的,所谓的“临急抱佛脚”。更加科学的方法是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注意健脾,就不至于在这个季节抓瞎。

1) 小米淮山粥:小米、淮山适量,熬成粥。不需要加红枣,因为红枣滋腻,对于脾胃健运的人来说是好东西,对于脾胃不好的人,尤其是在广东这样潮湿的地方来说,那就是脾胃的甜蜜的负担。小米淮山粥是日常饮食,不是药,作为日常饮食经常、长期地吃是有好处的。

2) 五谷豆浆:薏米、炒扁豆、糙米、红豆、黑豆、芝麻、核桃、芡实、莲子、腰豆,随机选择,打成豆浆,也是健脾补肾的好食物。随机选择,不需要全放,也不需要计较放多少,当早餐就好。但是要注意,痛风或者高尿酸血症的人就不要吃了。

这几个食疗方都是日常全家人使用,不是专门针对小朋友的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本站所转载原创文章内容来源于“趣儿养母婴”微信平台,作者:儿科中医、李姝淳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